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剪報 - 認識自己的一課

認識自己的一課  力人人有,情緒靜不下,是正常不過的事。如果壓力持續而無法釋放,情緒便會陷入深淵而無法自拔。將上述現象放諸於職場上,後果可能是:阻礙了與同事的交往、降低工作效率、士氣低落……最後,便會被累垮。其實,每個人都有情緒困擾的時候,只要懂得用最好的方法與它相處,甚至可以向壓力揮別。今次訪問的臨心理學家郭碧珊(Kathleen),常常以口傳專業,詮釋人的內心世界,為人解痛楚。而她的個人故事亦可視為一幕幕認識自己、反省際遇的人生課,同樣是職場生涯的主題。   
  郭碧珊(Kathleen),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和香港進食失調中心的一級執業臨心理學家,亦是再生會顧問。Kathleen以一級榮譽畢業於中大心理系,亦榮獲優異畢業生榮銜,並於同校修畢臨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課程,更是全班唯一獲登院長榮譽錄的畢業生。
  歷來經驗
  活演個人價值面
  當一件件不可測的歷程放在眼前,不管你喜歡與否,都可把它轉化成個人能量,關鍵是你有沒有應付的勇氣和明確的目標。  
  爭取史無前例更要試   
  父母親皆是教育工作者的Kathleen是左撇子,唸的是英華書院,因為「唔想考A-level」的想法,她憑會考數學A、物理A的優異成績,通過中大暫取生計畫,入讀醫學院。一切看來都很順利,當真的讀上,她才知道那不是自己該走的路。「我自覺缺乏做醫生的passion(熱情),在醫科考試中,儘管作了很大的付出,成績也未如理想,遇上不合格的挫敗感。」Kathleen以「捱」來形容那段日子,便決心轉投一向喜歡的心理學。不過,人人都認為她的轉系計畫不可能,沒有先例可循。最後,她奇地成功轉系,履行了她的信念:「只要肯試,有行動,凡事都有可能。」  
  取捨棄醫只為尋自己
  捨下穩定的職業,取的是個人的興趣,即使當年(90年代初)心理學的前景比醫科含糊,Kathleen深知:「人生是在不斷取捨中成長。」加上,心理學具有科學上的根據,把理論應用起來,還可以幫到人,並非一般人印象中的談天這麼簡單。除了求學上的掙扎,在求職路上Kathleen也曾作過取捨:辭去幹了3年,在地鐵公司人事部任職見習經理的工作,重返校園,修讀心理學碩士,為當上心理學家儲備籌碼。「如果繼續做,我當時已可以升到人事部主任位置,但興趣始終是心理學。」
  Kathleen坦言,那時投身地鐵旨在獲取工作經驗,壯闊閱歷。  
  省時突變降臨激思考
  Kathleen不但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亦精於分配時間,像她善於節省時間,免於浪費每分每秒。「生命是有限的,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大家應該認真思考一下。」這番見解或許與她的經歷有關,一次是93年親歷蘭桂坊「人踏人事件」,另一次則是在橫過馬路時,不小心絆倒,站不起來,一輛田螺車迎面駛來,幸而車最終也剎了掣,她也幸免此劫。兩次與死亡的近距離接觸,真正提醒她突如其來的意外隨時降臨,得運用時間,篤實力行,做點有意義的事。Kathleen感觸道,當時間緩緩流逝之後,才去思考前路,那未免太遲了。  
  心理聆聽人心誰也美
  心理學,最重要是懂得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人的感受與處境。難,在於你不知道對方的情況下,講出不恰當的話;解難,就要有坦誠相對的心。都是的,別人把自己的秘密,全透明地訴說,接受過專業訓練的Kathleen會主動聆聽,引導他找出個人的思想謬誤,從而達到良好的情緒狀態。當了近6年的臨心理學家,Kathleen接觸過無數的病人(她不喜歡用這名詞來標籤人),由十幾歲到五十幾歲都有,有學生,有專業人士。「在他們身上,發現人很容易因『鑽牛角尖』而迷失自己,過分在意自我主體而錯失在身邊出現的美麗風光。」看見病人的情況得以改善,她的歡悅感便由此而起。
COPY 頭條日報

沒有留言: